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回 鞑靼闹天地 师徒聚五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剌人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也不是高丽国王伯颜帖木儿)。他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应该曾经有过交集(1377-1392年之间,朱标开始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但具体分析缺乏相关的史料,很可能被朱棣给删改了,详细论证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关于朱元璋在1370年到1396年一共进行了八次北伐,大多取得了胜利。唯有第二次的北征,算是明确的失利。在1370年,前面说过了,徐达和李文忠取得了大胜。但是此时骄傲轻敌思想开始蔓延,认为阔阔帖木儿等人也不过如此。不想王保保重新获得重用,大权在握便集结人马,短暂休养生息后,就不断南下挑衅。徐达等人本来建议以防御为主,谨慎做好准备工作后再图北伐。朱元璋急功近利,便坚持北上征讨蒙古。在1372年,明朝出动精锐骑兵15万,兵分三路5万。明太祖定下作战方针,以中路军徐达为主出雁门关,引诱蒙古人南下;东路李文忠军出居庸关,可攻和林,或依据形式变化迅速向徐达靠拢合师对敌;西路冯胜军出金兰攻打甘肃,掣肘北元,或作为援军北上。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徐达的中路军前期出乎意料的很顺利,其实是中了阔阔帖木儿的诱军之计,5万大军也再度分为两部,徐达率领3万众疾速北进导致孤军深入打算直捣和林。北元军队以逸待劳,在该年五月扩廓帖木儿、贺宗哲的主力合围岭北(史称“岭北之役”,岭北在和林附近),击溃败徐达的中路军。徐达只好突围南撤,明军死伤约半。后军汤和在断头山也遭遇失败,仅有不到五千骑兵逃出。好在徐达和汤和无恙,便只好收敛残军万人左右黯然班师。

    西路军在甘肃一带战果颇丰,但是也被敌人牵制在陕甘无力北援,之后冯胜和傅友德胜利班师,却没有留下来经营甘肃(直到朱棣时期,才彻底平定)。究竟是功是过,看怎么说了,然而怎么说都有道理。客观的讲,北元对于此地决计不肯罢手,阔阔帖木儿等人合军二十余万南下攻打甘肃,这四万明军能不能保得住是个问号。

    东路李文忠军一路稳固北上,最终和北元将领哈剌章在北元首府附近展开了激战,取得了胜利,然双方死伤都不小。李文忠后来看形势不妙,主动退兵回师,功过相抵。有个被遮掩的亮点就是,明军顺利攻克北元当时首府和林、前蒙古帝国的大斡耳朵曲雕阿兰和不儿罕山(后两者都算是蒙古帝国的“圣地”)。

    朱元璋在1372年的北伐虽然人数不是众多,仅15万(北元这次吸取了1370年前“元朝”真正灭亡的教训,不再一盘散沙,而是暂时的“同仇敌忾”,总计发动了不下20万骑兵投入护“国”战斗。其中各主力部队联军15万对阵徐达和李文忠的10万明军,在甘肃一带仅有不到3万抗衡冯胜。凯撒以为,困兽犹斗,况担心被再度灭国的北元乎?徐达带领4万精锐骑兵对敌阔阔帖木儿和贺宗哲的十来万蒙古军队,没有全军覆没横死沙场也算是万幸,虽败犹荣;李文忠对敌两倍于己,堪称难得;冯胜虽胜,终有捡漏和“胜之不武”之嫌疑,且拥兵迟缓进军,没有做好牵制和引诱北元主力,缓解徐达、李文忠作战压力的派场)。但这是明朝精锐中的精锐,携带骑兵专用战马约35万匹,几乎是集结了全国的良马。仅在岭北之战中,大约损失了大致10万匹;其他战场上总计伤亡怎么也得十几万匹。也就是说,仅有不到十万战马保留下来。

    这对于明朝来讲,是个重大的打击。骑兵精锐损失过半,优良战马仅余不到十万。直接导致了下次真正意义上的北伐,只能徐徐做战事筹划及养马备用,15年后才基本恢复了全盛。1387年才有了蓝玉付诸实施了第六次征讨蒙古腹地,其先虽然也发生了三次“北伐”,都仅限于北元和明朝边境地域,明朝的战马虽然也有损失,但获得了巨大补充,相反有力支持了1388年捕鱼儿海战役。

    吴承恩和李春芳明显是在点明了,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过于草率,手下将领有些冒进争功。忽略了北元各部落保卫家园的空前斗志,罕见的紧密团结一心。所以此次北伐的失利,是明太祖和徐达等人都要共同承担才是。

    凯撒以为,此时的明军精锐战斗力之强悍,绝对可比汉武帝、唐太宗时期,甚至略胜一筹,火枪营起了重大作用。虚拟一下(1368-1388年)明军正常对阵蒙军,一对一则明军大胜;一对二明军惨胜,一对三必败。但是到了朱祁镇的正统年间,恐怕已经反过来了。

    那么老吴暗地里写朱棣的一番话武功作为,就验证了乌巢禅师的一部分话,就是“野猪挑担子”。明太宗对于宗室内部是狠,但对于大明朝无愧于心啊,他至少挑起了继朱元璋之后抵御外寇入侵的担子。

    在1418年后,瓦剌部的脱欢势力逐渐强盛,先是袭杀鞑靼阿鲁台部,后杀死自己的俩叔叔贤义、安乐二王,势力大为扩充。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可汗,自封丞相太师,发号施令。1439年此时的蒙古部落逐渐又迈向统一,对大明的威胁急剧增加。但是明英宗没有当一回事儿,这其实可以理解。13岁的朱祁镇就能有这么个战略眼光么?他在23岁的时候都还不具备,31岁复辟之后仍然不加以足够重视。1449年土木之变将明朝推向风口浪尖,于谦和朱祁钰力挽狂澜保家卫国。蒙古看到大明已经不好对付,便自己逐渐陷入内乱之中,这才让朱祁镇的天顺年间没有产生大的入侵。明英宗对于军事一窍不通,是河套地区后来彻底失去控制的罪魁祸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朱祁镇,辅臣们也要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

    1439年至1449年,朱祁镇对于蒙古采取的措施,几乎仅限于命令将士们要“防御、加强防御、认真防御”而已。皇帝、辅臣就是这个态度,下面的群僚更加放松。边关主帅基本上都是功勋后裔,任人唯亲,对于石亨这样的优秀将领拼命打压。

    或许这就是书中孙猴儿,为何被风沙迷了眼睛,成了“睁眼瞎”;三昧神风者,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也。

    那个护法伽蓝化作农舍老翁者,乃三杨之一“东杨”杨荣也。杨荣,本来叫杨子荣。1371年出生,在建文二年即1400年进士出身,授予翰林院编修。1402年,杨荣头脑灵活,便主动站队投靠了朱棣。因提醒明成祖须先拜谒太祖陵,受到看重。此后入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首辅。朱棣亲自为其命名为荣,是初七位辅臣中最年轻的一位。1424年随朱棣北伐,明太宗在回师途中驾崩榆木川,杨荣设计秘不发丧,朱高炽得以顺利即位。1425年继续辅佐朱瞻基,1435年起仍旧匡扶朱祁镇。

    杨荣的功绩却是极大,但也在宣德年间采取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北方部分要地。在正统年间,继续以防御为主。晚年对于瓦剌兴起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警惕,1440年病逝。杨荣做事雷厉风行果断,也经常接受边关将领的礼物,为后人有所诟病。然杨荣去世后,杨士奇和杨溥对付王振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花九子膏”者,估计是杨荣给朱祁镇的御北方略,由于不算是什么太大的事情,而且明英宗和王振根本就拿着当一回事儿,故具体不再考证。

    接下来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了,八戒问猴儿,你怎么知道流沙河八百里远近之数的?行者道,“不瞒贤弟说,老孙这双眼,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的吉凶。”看似回答,玄机却深,这也仍然是六耳猕猴的特征啊。不多说了,这孙悟空就是灵明石猴还有六耳猕猴的争论,也说累了。

    遇到沙僧了,那模样是真难看。一身本领和猪八戒倒是差不多,但绝对不是个单纯的傻闷葫芦,是很有智谋眼力劲儿的,后来的时候,只要猴儿猪不在场,是很有主意的。

    而且沙僧根本不理菩萨那一套,表面答应不杀生,其实饿了还抓人吃,话里话外的,还挺懂厨艺,知道皮糙肉粗的猪八戒应该剁鲊酱。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鲎》介绍有,南人以其肉作鮓酱。鲎,福建两广海边像是螃蟹的一个古老物种,唐朝《本草拾遗》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但是鲎做鮓酱来吃的说法却是李时珍给依据实际情况归纳出来的。

    的确,这西游记作者和李时珍肯定是朋友,书中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按照李时珍脾气交友的角度来说,这吴承恩是西游释厄传的作者,应该是无疑了。从其他引用的书籍问世年代以及吴承恩在世的时间来看,西游记这本书,那么凯撒推测老吴是在1578-1582年基本写完的,但也很可能没有最终定稿,由李春芳接着补充校正的。1585年李春芳过世后,这本书才能呈现在世人面前。甚至这本书还有些可能性,是李时珍老爷子给大力审阅的。

    老吴又给交代了沙僧还有降妖宝杖的身世来历,水下收拾沙和尚很难,孙悟空还不忘给观音找点事干,便去南海找菩萨。菩萨正与捧珠龙女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哩。她们是在欣赏景色么?决计不是,这宝莲池有秘密的,不久前收服的黑熊也没出现在猴儿面前,为什么?

    往下看,菩萨闻报,即转云岩,开门唤入,不能让猴儿现在看见宝莲池的。大圣端肃皈依参拜,猴儿和菩萨俩人都装傻充愣一顿言语交锋的,看着都指责对方,其实都留着一手或是自己的心思的。

    菩萨吩咐木叉和猴儿还去流沙河,给了个红葫芦,告诉怎么办,去收服沙僧。挺露脸的事情啊,可观音没去,这又为什么?这个时候,黑熊正在奋力投入宝莲池-金库建设中呢,得盯紧点才行。光让龙女看守,自己不放心呀,所以现在呢,实在是顾不上亲自跑流沙河一趟啊,就算唐僧师徒再跪拜念好什么的,有建设小金库重要么?

    (1431年,也就是宣德五年闰十二月,郑和从龙江关启程第七次下西洋,在返航途中1433年四月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王景弘临时作为主帅领着船队在七月初六返回南京。此时朱棣、姚广孝、郑和均已去世,当然菩萨就去不了流沙河了,只能是木叉前往收服沙和尚。红葫芦者,宝船也。)

    你看沙僧,刚才那么横,现在菩萨来了,一听木叉说唐僧真来了,立马态度大大的转变。才收了宝杖,整一整黄锦直裰,跳上岸来,对唐僧双膝跪下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八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行者笑道,“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这沙僧傻吗?不傻。但是,这沙僧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对比着看,前面收服猪八戒的时候,见了唐僧是怎么做的?那怪走上前,双膝跪下,背着手对三藏叩头,高叫道,“师父,弟子失迎,早知是师父住在我丈人家,我就来拜接,怎么又受到许多波折?”

    不太一样吧,沙僧的态度其实更诚恳些,但犯了个根本性错误。观音菩萨亲身没来呀,就眼前一个木叉,你当着唐僧的面提什么菩萨啊?好像在说,唐僧你收我也得收,不收也得收,是菩萨教化的,你敢不听吗?

    这不是找倒霉么,你看八戒的嘴儿多甜?当初拜师的时候,提到菩萨猴儿一个字了么?人家唐僧现在,还是肉体凡胎,是个人啊!

    结果沙僧两面都没有得到好儿,不过很快就回过味了,但为时较晚,后面的路上就沉默多了。但是只要涉及到战斗的场景,沙和尚的话可并不少。说明沙僧和猪八戒一样,都映射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的穿插结合形象。

    接下来,将前世唐僧的头颅当气球用,按九宫排列,穿葫芦做了船,那师徒白马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顺利的度过了弱水。

    度谁呢,其实是超度九世的唐僧的。那木叉按祥云,收了葫芦,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

    1434年也就是朱瞻基的宣德九年,王景弘作为主帅下南洋,此后明朝不再派遣船队大出海。流沙河者,西洋、南洋也。吴承恩和李春芳对朱棣和朱瞻基命人下西洋很是不满,认为这是无底的糟钱洞啊。明朝还有两个人物对下西洋的停止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夏元吉,另一个就是刘大夏。他们都有个“夏”,尤其是刘大夏,更是终结者,将造船图纸给藏起来了,反正就是不能让皇帝拿来用做下西洋、南洋什么的。这些珍贵的资料(尤其是宝船),应该是在清朝中期才辗转彻底不见了。否则的话,明朝的万历皇帝拿什么来打海战,郑成功怎么收复台湾岛哩?就靠民间一些打渔的小舢板么,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还有就是这九个骷髅头,恐怕是在指朱瞻基将叔叔朱高煦和其儿子给诛杀了。

    现在,唐僧五圣凑齐了,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从这里开始,老吴的描述西行修持,又添加上了五行之说,内容变得较为复杂了。

    “从前旧主人”肯定是说朱元璋的;“炼已立基”很明显是在感叹朱高炽的平生坎坷,庆幸朱瞻基继位后的一番作为;“金来归性还同类”这是在指朱元璋之后的“金”朱祁镇了,那么下面明英宗就要正式粉墨登场喽;朱棣当年始终看不上朱高炽,还是主要看在孙子朱瞻基的面子上的;“二土”当然就是建文帝的俩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了,他们的悲惨遭遇,却有“调和水火”之功啊。朱祁镇后来复辟后,释放了朱文圭;朱见深不是朱允炆的后代,而是朱高炽的重孙,他的俩孙子却是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

    正是木叉径回东洋海,三藏上马却投西。毕竟不知向后如何,且听下回乱扯。

    明朝取缔了下西洋南洋之后,国家财政虽然在缓慢增加,但是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人口(包括明朝的宗室后人)激增、战事频繁等等,相反综合国力相对却下降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