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2 论《失恋33天》电影与网络小说的双赢效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还记得当年被业界津津乐道的票房传奇吗?2006年宁浩的一部《疯狂的石头》以300万元成本博得了2350万票房,成为当年无可争议的票房黑马。然而,这个当年的“传奇”如今被轻易打败。2011年11月8日上映的电影《失恋33天》显然已轻松超越这个成绩:这部制作成本800万、宣传发行成本不足200万的中小成本影片,首日票房就达到将近2000万,上映一个月票房直追4亿,成为本年度影坛最黑的“黑马”。而尤为难得的是,该片票房的胜利是在《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等多部进口大片的前后夹击下取得的。这种国产小成本电影在与进口大片博弈中明显胜出的局面,在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还真是不常见,难怪有人戏称《失恋33天》演绎了“进口影片充当国产影片炮灰”的“神话”。

    让人无法避而不谈的是,电影改编自同名网络人气文学小说,该小说的作者鲍鲸鲸同时也承担了电影脚本的撰写工作。由于小说作者与电影编剧同为一人,因此,电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说原有的风格,延续了小说文本犀利幽默的京味儿语言风貌。电影还没上映就因同名网络小说在豆瓣上大火而未映先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为电影的最终上映做了先期铺垫与造势。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我们不禁要问,这么一部标榜小清新的“治愈系”电影与同名网络爆红小说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一、底子好:网络小说天生丽质

    说到电影《失恋33天》,就不得不提到本片的编剧鲍鲸鲸。电影正是根据鲍鲸鲸的同名大热网络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失恋的女主人公黄小仙在同事王小贱的帮助下,经过33天的情感疗伤,终于放下过去、迎接未来的故事。

    电影上映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这跟原小说拥有超高人气不无关系。《失恋33天》的前身是一个楼台高筑的豆瓣帖子,作者署名大丽花的失恋日记连载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围观,围观的同时,大家也不忘翻倒自己心中的苦水,围绕着共同困惑惆怅的感情问题七嘴八舌地吐糟。于是,日记的作者大丽花,即原名鲍鲸鲸的女孩便顺水推舟,将这篇初具雏形的连载日记出了书,这就是日后我们所看到的小说《失恋33天》。小说的作者鲍鲸鲸是一位85后新锐网络女作家,她的作品文字中透着浓厚的京味儿,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有时甚至是耍贫嘴,但贫得很过瘾,贫得有智慧,因而在网络上受到追捧。比如一些经典句子:“这人不说话特梦幻,一说话全是梦话。”“虽然你喷了高级古龙水,可还是带着一股天生的混蛋味。”“买台电冰箱,保修期三年,你嫁了个人,还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出问题呀,出了问题就修嘛。”……这些略带调侃又十分生活化的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切中了读者和观众的要害,使其产生共鸣的同时引发思考。犀利如她,自述受到亦舒、张小娴等人的影响,但她一针见血、善于剖析失恋情绪的笔触,依旧让人为之一动。网络上有人称鲍鲸鲸是“女版王朔”,或许这正是对她透彻犀利、精辟调侃的语言风格的一种定位和肯定。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么一种现象的出现,那便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逐渐刮起一股台词风。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在诠释“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的话,那么,由王朔编剧、冯小刚导演的一系列贺岁电影则是拿台词撑场子,用台词制造亮点的典范。长久以来,电影艺术中关于“看”和“听”谁更重要的话题始终争论不休,到底是画面美感更重要还是台词更重要至今没个定论。但我想,看电影就好比食堂伙食,需要经常调剂。每天只吃青菜会营养不良,需要补充点肉类增加力量;总吃大鱼大肉也会觉得腻歪,偶尔吃点野菜换换口味就很新鲜。以此类推,看电影也是同样道理。观众起初接触视觉大片时惊叹不已,突然意识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到后来视觉大片越来越泛滥,甚至发展到创作者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上的新奇感和冲击力,直接忽略叙事和台词,最终导致的后果是故事讲不清楚,台词幼稚可笑,硬伤很多;而观众的态度也不再是当初的惊叹和崇拜,相反变成了不屑和排斥。这显然不是电影工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因此,电影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充分考虑整体最大化和最优化,而不是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分别呈现。

    相比较而言,近几年电影业掀起的台词风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王朔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如《顽主》、《轮回》、《无人喝彩》等,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继承了王朔小说的语言风格,而这个还原和继承主要体现在电影台词中。风趣幽默又不失深刻的台词,一针见血地扎中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彷徨,使观众一下子找到了共鸣,觉得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我有的情绪剧中人也有,而且一模一样。正是这种北京人特有的调侃幽默甚至是略带痞子味儿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于生活的透彻体悟,成就了王朔在文坛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但凡与他沾上边的影视作品都顺风顺水、大红大紫。进入21世纪,王朔对于电影的影响力丝毫不减当年,加之冯小刚对其作品的完美诠释,更是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也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原来给力的台词也可以变为一部电影最令人叫好和回味的元素。除了冯小刚,还有一个将台词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导演,那便是姜文。2012年一部《让子弹飞》让中国的亿万观众彻底领略了什么叫做台词的力量。整部电影几乎句句经典,台词的信息量极大,如果套用某个狗血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那就是信息量大得都溢出来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反响出奇得好。很多观众沉浸在这种台词填鸭式灌输的快感中,应接不暇却格外过瘾。由此也足见电影中台词的魅力和吸引力。

    话题有点扯远了,回到电影《失恋33天》上。编剧鲍鲸鲸可以说是“京味儿女痞”的代言人。电影中的台词丰富多样,有的叫人忍俊不禁,有的叫人回味无穷。

    最重要的是贴近生活,接地气,写的就是你身边的那些人,那点事,你说你能不感同身受吗?显然,这样的台词受到观众的热捧实属意料之中。影片上映后没多久,影迷们便将片中“金句”汇集成编,广为流传,顶礼膜拜了。

    正所谓底子好,怎么拍都有料。小说《失恋33天》在网络上的走红,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本自身的优秀。加之此网络帖子最早是在豆瓣上流传并被无数网友疯狂跟帖评论引起热议,更加说明了其品质优良。要知道,豆瓣乃众多小资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发声的常客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不是高材生就是白领,对文学艺术有着高水准的鉴赏力,甚至自身便拥有着艺术创造能力。也正因如此,豆瓣中的豆友对于这样的文字大多数抱有极为挑剔的眼光,一般浮于表面、浮夸做作的文学作品根本难以入其法眼,多淹没在众多帖子中间。而小说《失恋33天》能够被众多网友争相评论热捧,显然说明它有不同一般的优势。就像天生丽质的姑娘谁看谁喜欢,《失恋33天》网络小说文本底子好,经得起讨论琢磨,引起关注并引发热议,吸引了一部分群体,这也为此后电影版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真可谓是“先声夺人”。

    二、团队好:电影班底高性价比

    《失恋33天》可以视为在媒体语境下热门网络作品成功实现跨媒介转换的案例。《失恋33天》的文学原著来自网络热帖,创作团队则具有丰富的电视剧创作经验,这两者的结合也恰恰和最近一些电影的创作风潮相吻合。

    好的故事自然十分关键,而转媒体的操作团队如何也直接影响着最终呈现的效果。《失恋33天》本身是一个具有好底子的文学作品,要想将其用电影语言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确实少不了一个好的制作团队。就结果而言,滕华涛带领的创作团队十分给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滕华涛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喜爱电视剧的朋友大多熟悉他,特别是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